作為父母,該如何面對叛逆的孩子
“叛逆”這個詞是相對于正統、規則、紀律而言的,反對這些東西的行為被我們稱為叛逆。
叛逆的孩子非常容易發脾氣、非常喜怒無常、幾乎總是拒絕要求他們做的事。
孩子叛逆真的那么可怕嗎?
在心理學上,叛逆實則是自我意識強烈爆發的表現,是打破“原我”獲得“新我”的過程。
每個健康的人,一生中都要經歷叛逆的時期。叛逆的過程,實則是尋找自我的過程。
通常情況下,叛逆在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就開始了。
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幾個叛逆期。
2-3歲第一叛逆期、6-7歲第二叛逆期、12-16歲第三叛逆期,也叫青春期(有的專家認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延長,從11歲持續到25歲)。
其實叛逆的背后都有一些生理發展帶來的心理的變化,所以叛逆其實是孩子在宣告“我不一樣了,你們要用不一樣的方式對我(關注我同時不要約束我)”。
有些孩子,由于父母的壓制或者自我覺醒緩慢,可能會出現延遲叛逆。延遲時間不定,可能是大學時,可能是工作后,可能是婚后,也可能是中年時期,甚至可能是暮年時。
《無聲告白》一書中寫道:“我們終其一生,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”
而叛逆,就是尋找自己的過程。
所以,作為父母,不要害怕孩子叛逆,也不要強迫孩子妥協。
孩子為什么會叛逆?
我們的孩子為什么會叛逆呢?我想這也是很多家長比較關注的問題。
孩子叛逆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方面:
1.被同伴拒絕;
2.學習問題;
3.與父母相關的問題;
4.小時候遭受到一些心理或身體上的創傷;
5.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的沖突;
6.認為逆反“很酷”的觀念。
叛逆的原因沒有一個公認一致的說法,因為每個孩子的經歷和成長環境都不一樣。
有時候父母的一些行為和言語上也是導致孩子叛逆的原因。
比如,孩子在某一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不被父母理解,反而被指責;平時都很乖巧,偶爾一次做錯事就對孩子上綱上線責備和批評;把孩子的錯誤都歸咎于他個人,等等這些行為都會讓我們的孩子心理上受到創傷。
孩子可能會在心里認為:反正我做的好不好都會受到責罵,那我為什么還要那么辛苦的做個好孩子呢?
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,溫和充滿愛的態度可以讓你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好,暴躁指責批評的態度也可以一步步摧毀孩子。
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?
發現孩子叛逆,首先我們要找一下原因,解決任何事情的宗旨就是“尋本溯源”。
我們可以好好的跟孩子打開心房的溝通一下,如果導致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來自于同伴,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交友觀念,并且用你的言語給他自信;
如果孩子叛逆的原因來自于學習,那么家長就要看一下自己平時是否給孩子學習上很多壓力,不及格就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之類的。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調整一下心態,不要一味的給孩子過多的要求,適時聽一下孩子的感受,每個人都不喜歡被要求被壓迫的生活,換做是我們自己,肯定也不想每天被上司要求承受壓力。
我們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能夠成為的最好的自己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不管我們的孩子出現了什么情況,我們都要認真對待。
站在跟孩子同樣的立場上去傾聽孩子的心聲,做最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。要無條件的信任我們的孩子,不要你的吝嗇表揚。
我們最好是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“叛逆”、“懶惰”這些定義都是我們自己定義的,孩子是會不斷的學習和發展的。父母理解孩子、相信孩子,保持自己冷靜、堅決和不控制的態度更重要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作為父母,該如何面對叛逆的孩子
- 暑假很多孩子都會夜不歸宿,這是怎么回事
- 家長教育青春期孩子的誤區
-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都很叛逆
- 叛逆孩子學校:家長其實并不了解青春叛逆期的孩子
- 叛逆孩子學校:孩子叛逆難管教應該如何應對
- 叛逆期的男孩要怎樣教育
- 叛逆青少年都有哪些表現
- 專治不聽話孩子的辦法
- 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